計畫位置鄰近捷運淡水站。為民國100年完工之「淡水鎮金色水岸污水及沙洲改善工程」,利用疏浚土方整地後產生的河岸高灘地。但基地部分區域低於歷年最高高潮位,若遇大潮、颱風時多有河水漫淹造成地面濕滑之情形,且目前單調的草坪與步道等設施,未能反應當淡水當地之著名自然及人文風光,使得基地未能有效發揮其開闊空間之優點。
本園區之設計理念源自於淡水人文歷史,以當地特色為素材,在遊客如織的老街旁的金色水岸繪製一幅「淡水的自畫像」。水岸步道沿線設置了一連串的特色設施,包括?史古地圖廣場,以1888年(清光緒13年)之淡水古地圖為基底,利用不同顏色的鋪面重現當年的街景及水岸線;水岸步道護欄則採用對岸觀音山的意象,一道道直立的格柵轉折形成觀音山輪廓剪影。且為了因應遊客假日時的高度使用量,拓寬鄰老街側人行步道,並於步道旁設置以天然塊石及方型石板所構成的景觀乾溪,以及使用架高式預鑄混凝土板老街與河岸步道的連通步道,其下方埋入碎石及排水管,將排水機能與環境造景融合為一體。另外在廣場中央有以透視原理所繪製而成的3D地景,於特定角度可拍攝出與人齊高的「淡水」立體字體,不僅可望成為淡水街景另一個拍照熱點,也可與淡水的景色為背景,讓國內外的觀光客留下最美的照片與回憶。